普济方 - 第 2052 页/共 3614 页
肉豆蔻散
(出圣济总录)
治气痢。腹胀不下食。
治气痢。里急后重神验方。
以宣连一两。干姜半两。各为末。每用连二钱。姜半钱。和匀空心温酒下。
治气痢。长服方。
以诃黎勒、陈橘皮、浓朴各三大两。捣筛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饮送下。
卷二百十 泄痢门
水谷痢
(附论)夫水谷痢者。由体虚腠理开。血气虚春伤于风。邪气留连在肌肉之内。后遇脾胃大肠虚弱。而邪气乘之。故为水谷痢也。脾与胃为表里。胃者脾之腑也。为水谷之海。脾者胃之脏也。其候身之肌肉。而脾气主消水谷。水谷消。其精化为营卫。以养脏腑。充实肌肤。大肠肺之腑也。为传道之官。化物出焉。水谷之精。化为血气者。行于经脉。其糟粕行于大肠也。
肺与大肠为表里。而肺主气。其候身之皮毛。春阳气虽在表。而血气尚弱。其饮食居处。运动劳役。血气虚者。则为风邪所伤。客于肌肉之间。后因脾胃气虚风邪又乘虚而进入于肠胃。
其脾气弱者。不能克制水谷。故糟粕不结聚而变为痢也。又新食竟取风。名为胃气。其状恶风。头多汗。膈下塞不通。饮食不下。腹胀形瘦。腹大。食物则胀满。食寒则洞泄。洞泄者。痢无度也。若胃气竭者痢绝即死。诊其脉小。手足寒难疗。脉大手足温易疗也。下白沫。
脉沉则生。浮则死。身不热脉不悬绝滑大者生。悬绝者死。以藏期之也。脉绝而手足寒。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脉缓时小结者生。洪大数者死。悬绝而涩者死。细微而涩者生。紧大而滑者死。得大绝脉者不死。
方
广济疗赤白水谷冷热等痢。
地榆(六分)白术(五分)浓朴(六分炙)干姜(六分)熟艾(四分)赤石脂(七分研)龙骨(七分)甘草(四分炙)黄连(十分)乌梅(六分熬)人参(六分)当归(五分)上为末蜜丸。桐子大。米饮汁服三十丸。日三服。忌海藻、菘菜、肉、生冷等物。
浓朴散
(出圣惠方)
治水谷痢。腹内疼痛。两胁虚胀。不思饮食。
浓朴(一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熟)木香(半两)人参(去芦头半两)诃黎勒(三分煨用皮)干姜(半两炮)陈橘皮(一两浸去白焙)当归(半两锉炒)地榆(三分锉)附子(一两炮去皮脐)上为散。每服三钱。水一中盏。煎五分去滓。不拘时稍热服。
蓝青丸治中焦热。水谷下痢。
蓝青(汁三升)黄连(八两)黄柏(四两)阿胶(五两)白术地榆地肤子乌梅肉(熬各三两)上为散。用蓝汁在微火上煎服。更可为丸如杏子大。白饮进二丸。亦不得停留。
忌猪肉、冷水、桃李、雀肉等。
诃黎勒丸治水谷痢。腹胁虚胀。时复疼痛。不欲饮食。
诃黎勒(一两煨用皮)干姜(三分炮锉)当归(一两锉炒)黄连(去须微炒)白术(一两)木香(三分)浓朴(一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香熟)上为末。炼蜜和捣二三百杵。
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拘时。粥饮下三十丸。
龙骨丸治水谷痢。日夜无数。腹内疼痛。
龙骨(三分)艾叶(一两微炒)赤石脂(三分)白矾(一两焙令汁尽)黄连(三分去须微炒)当归(三分锉碎微炒)附子(一两炮去皮脐)上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粥饮下三十丸。
泻心汤治老小下痢。水谷不分。肠中雷鸣。心下痞满。干呕不安。
人参黄芩甘草(各一两)干姜(一两半)黄连(一两)半夏(三两)大枣(十二枚)上橘皮一两。痛加当归一两。渴热以生姜代干姜。
胃风汤治胸结。下痢。风冷。水谷不化。
肉豆蔻散治水谷痢。心腹胀满。不能饮食。
肉豆蔻(一两去壳)木香(一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干姜(一两炮)浓朴(一两去皮涂生姜汁炙香熟)上为散。每服三钱。水一中盏。入枣三枚。煎六分。不拘时稍热服。
附子五味散治水谷痢久痢无度。食不消化。腹痛。每遇冷便发。
附子(炮)细辛白术(各五两)干姜(四两)神曲(一升熬)上为散。以饮下之。初服方寸匕。每服渐加。稍加至二三匕良。忌猪肉生冷、油腻、桃、李、雀肉等。
草豆蔻散治水谷痢不止。腹内疼痛。
草豆蔻(一两去皮)白石脂(一两)当归(一两锉微炒)干姜(一两炮锉)上罗为散。
每服。不计时以粥饮调下。二钱。
四白丸治水谷痢。脐腹疼痛。日夜数行。
白石脂(二两)白矾(一两烧灰)白龙骨(二两)胡粉(二两炒黄)上研为末。
用粳米饭和捣一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粥饮下三十丸。
疗水谷痢方
干姜(三分)鸡子(二枚)小豆(二百粒炒令香中食)黄连(二分)上捣筛三物。内鸡子黄白中搅匀。微火上炒令可丸。一服五十丸。如小豆大。旦以饮服即瘥。忌食油腻生冷肉鱼蒜葱。
疗热水谷下痢方
黄连阿胶(各二两)栀子(二十枚)上切以水七升。煮二升分为三服。忌猪肉冷水。
马兰散
(出圣惠方)
治水谷痢。日夜百度。及水痢百起。
马兰(一两微炒)干姜(一两炮锉)黄连(一两去须锉微炒)上为散。不拘时以粥饮调下二钱。一方熟煮汤取一合许。和二方寸匕。入腹即断。冷热皆治。常服神效。不得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