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2057 页/共 3614 页

治毒痢初得痢时。先发寒热。吃前面毒痢方通神散三两盏。经一日。忽隔一夜   寒热不退。下痢不减分数。通身发热。所下之痢多是脓涕。忽如桃花。忽如红米胶。   每一次忽下一盏半盏已来。吃此药二盏至三盏。经一日。忽一夜寒热不退。下痢不减   分数。便不进此药。若根据法进药两盏后。壮热便退。下痢少减分数。即请渐渐进此药   。每日只两盏。候赤痢消减。忽变成白痢。却修合上面还真散吃。取平安。但痢有寒热   。其证一也。前方以暖药解之。此方以凉药投之。其说合也。答曰。水邪犯心。身能发   热。土湿郁火。身亦发热。肝热刑脾。身亦发热。惟至精者识其秋毫之变。切恐世人   未能通其妙旨。于此设此两方以救其失。然毒痢之伤人。惟水邪犯心最为极重。但患   痢疾之人。有增寒壮热。先吃上面通神散三两服。寒热不退。下痢不止。然后进此药   。以太岁分之。惟六壬、六戌、寅申、巳亥之年宜此药。而六戌之年。尚有等差者。盖   火盛之年。必有寒湿相犯故也。然以六气推迁不定。又不可局定年辰。但一年之间。   春夏之内热气偏多。湿化不举。人患痢疾。肝脉弦。心脉洪。吃此药。若吃两盏后不   见效验。不进服。盖痢之初起。切记水之犯心。不可妄投凉药。故此方两盏无验。更   不可进服。   荆芥穗牡丹皮(去心)牵牛(炒)木香白头翁芍药桔梗防风独活地榆(各一分)黄连(蜜浸)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一两沸。急泻出。食后温和吃此药后   治毒痢初得病时。先发热。所下之痢皆是白涕。并宜吃上面通神散。若人患痢   经一两日。寒热自退。却只下白痢。未效宜服此方。   黄橘皮防风(各一分)甘草(四铢)细辛(三铢)白术(二分)草豆蔻(一个)大芎(半吃。   治毒痢初得病时。微有些小寒热。忽止腹痛。出后时。粪后有些小胶涎与赤痢   相杂。却因误吃凉药。渐渐下痢极多。从早至暮。但只思眠。早朝即颜色枯瘁。身体   稍凉。近晓至夜即面赤。颜色光润。下痢极多。皆是清涎与赤痢相杂。通身发热。不   思饮食。浑身肌肉着手则痛。据此候宜当吃此药。但身体大发热如火。与人相近则热   气逼人。其脉浮散。轻手取之。散乱指下不分部位。全无骨力。指下如风如气。重手   取之。指下全无。急用诃子五个。炮制如法。杵罗为末。一服。先用米汤调。和滓热   吃。候吐出涎。脉气生。方可进下面方。   白术(半两)白芷芍药大芎(各一分)甘草(炙四铢)诃子(五个)上细杵罗为末。每服三钱。煎陈米汤调下。和滓吃。   治毒痢初得病时。并无寒热。所下之痢全是脓血。忽黯血。左右三部脉气皆微   细。宜吃此方。   桑寄生(二两)防风芎(各一分)甘草(炙三铢)上杵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   煎取八分。空心和渣吃   治赤白痢初得时。并无寒热。患赤白痢经久未效。别无增寒壮热。宜吃此方。   盐梅(七个)黄连(四十九枝)上件药用新沙瓶一个。安药在内。以新瓦片盖瓶口。   火通赤后烟绝取出。就热研如飞尘。每服二钱。盐调米汤下。和滓服。应是赤白痢。无问赤多白少。白多赤少。但身体无增寒壮热者。皆可吃此方。   治赤痢忽赤白相杂初得病时。并无增寒壮热。经及数日身体不热。只小腹内燥   热。下血不止。忽止血便吃暖药不见效验。宜服此方。寅申、巳亥年。六壬之年。宜   有此候。但吃两盏后不见效验。更不请吃此药。但唇皮赤。忽黯色。小便黄。白日身   体凉。夜间则发热。如此即肝热刑脾之证也。   荆芥穗牡丹皮白头翁地榆芍药防风黄连桔梗(各一分)牵牛(炒)木香(各三铢)上细杵罗为末。每服二钱。水二盏。煎两沸。食后和滓温吃。须是一年之间。   春夏   治下赤痢身体并无增寒壮热。此名肝心双。宜吃此方。   黄连(一两蜜浸)木香(三铢)上细杵罗为末。浓煎陈米汤调二钱许。食后和渣吃。   治赤痢不止。脉反为小。沉而又涩。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   此候极危困。但吃上面通神散两盏。发热便退。亦庶几可治。便修合上面还真散。舶上黄丸吃。取安效。若吃通神散后。发热不退。即治之难也。治患赤痢。赤白痢。白痢。忽因先得寒疟后便成剂。忽因患痢后却变成疟。但患痢时。无问赤白。若有增寒壮热。并宜吃上面通神散。吃了壮热已退。便修合还真散。舶上黄丸吃。取安效。缘此证候。乃水邪犯心。   治之不可轻易也。   治脾胃虚冷。停水滞气凝而成涕。所下之痢浑是白涕。宜吃此方。初得痢时。并   无壮热头痛。方可吃此药。   舶黄(一两细研如尘)上以白面一分。铛内炒令熟。于冷乳钵内与舶上黄末同研令匀。   滴冷熟汤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以上为度。空心米汤下。若是初得痢时。先壮热头痛。   即不可吃此药。   治脾气伤冷。相刑于肾。水土相攻。寒湿相争。所下之痢全是清涎。有如鸡卵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