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2060 页/共 3614 页

龙骨人参黄连阿胶黄柏(各一两)上捣筛为散。煮米饮服二方寸匕。日再服。   瘥停。忌猪、鱼、冷水、蒜、炙肉、粘食。   浓朴饮治冷痢。   浓朴(炙一两)肉豆蔻(半两)白术龙骨(各三分)上锉如麻豆。每服四钱。   水一大盏。入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温服。日三。   龙骨汤治冷白滞痢腹痛。   龙骨(一两半)当归(一两)浓朴(一两)赤石脂(一两半)上粗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温服。日三。或热加白头翁三分洗晒干。牡蛎一两烧令赤。   干姜丸治冷痢久不瘥。   干姜附子赤石脂黄连(各一两)上为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米汤下三十丸。   日三服。   仓米汤治小腹冷气积聚。结成冷痢。日夜三十行。   仓粳米(半斤)薤白(一握)香豉(三升)羊脂(一斤熬)上先以羊脂煎薤白令黄。并米内豉汁中。煎取四升。旦空腹温服一升。如行十里久更进一升。得快利止。若痢不止。更服如前。利后进粳米豉粥。若复作。更服一剂。   驻车丸(出千金方)治冷热不调。下痢赤白。日夜无度。腹痛不可忍者。及治休   息痢。病肠血肠滑。无问新旧宜服。   黄连(六两)阿胶当归(焙各三两)干姜(炮一两)上为末。醋煮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空心米饮下。小儿百日者三丸。五岁以上五丸。一方煎四物汤服之。一方不用醋炙。以阿胶膏和丸。   四白散治冷痢。   龙骨白石脂胡粉白矾(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二钱。以米饮调下。   温中汤疗寒下食完出。   甘草(炙)干姜(各三两)蜀椒(八十枚)附子(一枚)上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再   附子丸治一切冷痢。   附子干姜熟艾(各一两)上为末。以新汲水调面。拌和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二丸。   用面一钱。以水一盏半化开。煎三五沸。空心服之。服后觉热。以饭压之。或患冷病。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米饮下三十丸。加至五十丸。   大轮散治大肠虚滑冷痢。日夜不止。及心腹冷痛泄泻。   附子(一两)肉豆蔻(半两)干姜(炮一两)上为散。每服一钱。陈粟米饮调下。   空心服。一方为丸。米饮下。   赤石脂汤治久冷痢。食不消化。脐腹痛。   赤石脂(一分)干姜(一分炮)白龙骨(半两)上捣细罗为末。每于食前以粥饮调下二钱。   又方   (出圣惠方)川乌头(半两)黄姜(一两煨)上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粥饮调下二钱。   半夏丸疗下痢色白。食不消者为寒下。   半夏(炮)乌头(洗)甘草(炙各等分)上捣筛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饮服三丸。日再服   姜附散治青下白下。   干姜附子皂荚(炙去子)上等分。捣筛为散。饮服。此药即不过再服即愈。亦可丸服。上用生姜、椒焙为末。共干姜、米等分。以醋和面作小馄饨子。服二十枚。以水煮。更稀饮中重熟。出停冷吞之。以粥饮下。空腹。日一度作之。良。   炒面方治痢色白。不消者为寒下。   上用好面炒。捣筛。煮米粥。内面方寸匕。疗法百行。师不救者。   海藻方治虚冷下痢。腹中留饮。   上用海藻一斤。绢袋盛。以清酒二升浸。春夏二日。秋冬三日。一服两合。日三。酒尽更合饮之。如前滓曝干。米饮服方寸匕。日三。不过两剂皆瘥。   艾叶方治冷痢心腹恶气。及一切冷气。鬼邪毒瓦斯。   上用艾叶捣汁饮之。又捣末。和生干姜末为丸。一服三十丸。以饭压之。日再服。赤白痢。浓煎汁服之。   熏法   (出肘后方)   治冷痢。   竖合两口瓦子。火炉上火床下。使瓦口正当。要冷热得所。取毡上。常稍暖为候。一宿必瘥。常用极效。   治寒痢方。   (出十便方)上切干姜如豆大。饮服六七十枚。日二夜一服。痢色青色寒白。服得效。   灵砂丹   (出医方)   治冷积痢。   硼砂(一分)朱砂(一分并研极细)上用黄蜡半两。巴豆三七粒。去壳皮膜。同于银石器内重汤煮一伏时。候巴豆紫色为度。去二七粒。与前二味同再研极匀。再溶蜡匮药。   旋丸绿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水泻生姜汤。白痢艾汤。赤白乌梅汤。服时须空腹。服毕一时不可吃食。卧尤佳。次食淡粥一日。疟疾乳香汤。面东服不发。日晓间服此药不动气服之。泻者止。痢者断。冷者愈。有积者内化。亦不动脏腑。凡痢有沉积者。不先去其积。虽暂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