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2058 页/共 3614 页
之类。宜吃此方。将舶上黄丸相间服。
石斛吴茱萸大芎续断草豆蔻牡蛎(火通赤放冷用)白术芙蓉防风干姜(各一分)诃黎勒(逐片面裹火炮)上细杵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早朝空心米汤下五
卷二百十一 泄痢门
冷痢
(附论)夫人之痢。其色或青或白或黑者。皆冷痢也。此因肠胃虚弱。寒气乘之。故令人大便痢下黑青。若其痢色白。食不消者。寒中也。当诊其脉沉则生。浮则死。其人素有积寒即成久痢。冷有脓也。
方
建脾丸疗脾滑胃虚弱。泄下不禁。饮食不消。雷鸣绞痛。
附子(炮一两)蜀椒(汗一两)桂心(二两)赤石脂黄连人参干姜茯苓大麦陈皮石斛当归(各二两)钟乳(三两研)上捣罗为末。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以酒服十丸。日三。稍稍加之。忌猪肉、冷水、生葱、醋。
豆附丸(出医方大成)治脏腑久虚下寒。泄泻不止。肠滑不禁。日夜无度。全不
进食。
肉豆蔻附子良姜诃子干姜赤石脂阳起石龙骨白茯苓桂心细辛(洗各一两)白矾(枯二两)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汤饮送下。
地榆丸治冷痢不消化。食后腹中胀痛气满。
地榆(六两)赤石脂龙骨(各一两三分)浓朴乌梅肉干姜(各一两半)白术当归艾叶(各一两一分)甘草(炙一两)上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空心。日二服。
人参豆蔻散
(出直指方)
治冷证泄泻痢通用。
木香浓朴苍术干姜(炮各二两)半夏曲陈皮阿胶罂粟壳(各四两)缩砂甘草(各二两半)肉豆蔻(生二两)上锉。每服三钱。姜枣煎。食前服。
十宝汤治冷痢如鱼脑者。三服见效。甚疾。
黄(四两)熟干地黄白茯苓人参当归白术半夏白芍药五味子桂(各一两)甘草(半两)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乌梅一个。煎至七分。食前温服。
荜茇散
(出圣惠方)
治冷痢腹痛不食。四肢羸弱。
荜茇(三分)干姜(三分炮)甘草(半两)陈橘皮(一两)浓朴(一两)附子(一两)当归(半两)赤石脂(半两)阿胶(三分煨)吴茱萸(半两)肉豆蔻(一两去壳)上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二钱。
增损黄连丸主腹内冷食不消。及冷痢无度。
黄连黄龙骨(各三分)当归甘草(炙各五分)干姜浓朴(炙各六分)地榆白术人参(各一分)上捣筛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饮酒任下。服十五丸。日再服。
加至二十丸。忌猪肉、冷水、桃、李、雀肉、生葱、海藻、菘菜。
大桃花汤
(一名附子汤)
治冷白滞痢腹痛。
茱萸人参丸治冷痢久不瘥。脐腹疼痛。下白脓。食物不能消化。
食茱萸人参芎桔梗枳实甘草(炙锉各一两)干姜神曲(炒各四两)附子(
马兰子丸治积冷痢下白脓。
马兰子(一升)附子(二两)干姜甘草(各二两半)神曲麦蜀椒阿胶(各五两)黄连(三两)上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服二十丸。以二次为度。或作散。
酒调服亦佳。
木香散治冷痢心腹疼痛。不欲饮食。渐加羸弱。
木香(半两)附子(三分)阿胶(半两)白术(三分)赤石脂(三分)草豆蔻(一两)干姜(炮)桂心(三分)浓朴(一两)上捣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二钱。
附子丸治冷痢不瘥。四肢不和。腹痛不欲饮食。
附子(一两炮)干姜(三分炮)当归(三分锉)莨菪子(一两)艾叶(三分)青橘皮(三分)白术(三分)吴茱萸(半两)浓朴(二两)上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下三十丸。
缩砂丸治冷痢不瘥。渐加羸弱。吃减少。
缩砂(三分)当归(半两)干姜青橘皮(各三分)吴茱萸(半两)肉豆蔻(半两)附子(一两炮)浓朴(一两半)上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不计时候
黄连散治冷脓痢。腹痛不止。
黄连浓朴(各一两)干姜甘草木香阿胶神曲(各三分)诃黎勒(一两)上捣罗为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
当归丸治冷痢凄清。肠鸣不绝。腹痛不止。手足冷者宜服之。
当归白芍药附子白术干姜浓朴阿胶(各一两)乌梅(二两)上为末。
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吞下。空心。腹痛甚加桂半两。小便不利。加白茯苓一两。一
烧胃丸治脾胃虚冷。疼痛泻痢。
干姜浓朴附子茯苓甘草陈皮桂枝诃子(各等分)上为细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
附子散治冷痢四肢不和。心腹疼痛。少欲饮食。渐加羸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