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2062 页/共 3614 页

煎至七分。温服。不拘时。   浓朴丸治积年冷痢。昼夜数行。胀闷腹鸣。食不消化。痿黄渐瘦。   浓朴干姜陈橘皮诃黎勒白茯苓芜荑阿胶熟艾黄石脂胡粉乌梅当归蜀椒(炒去汗各一两)上除胶、艾二味外。捣罗为末。先以米醋一升半。于无风处煮艾水减约八分。绞去艾。次下阿胶候消尽。乘热入药末和匀。杵千百下。并手丸梧桐子大。   晒干。每服空心用药水下五十丸。日午再服。   猪肝丸治冷劳气痢久不瘥。   猪肝(一具)大蒜(二两)乌梅肉(二两)桂(二两)黄连(二两)浓朴(二两)陈橘皮(一两)诃黎勒(一两)当归(一两)上除猪肝蒜外。捣罗为末。将猪肝与蒜细研。用面糊   二香丸   (出十便良方)   治冷痢久不瘥。诸药不能治者。   肉豆蔻丁香木香干姜(各等分)上件一处用白面裹定。慢火煨令面熟为度。取出面不用。同为末。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食前温米饮下三十丸。   钟乳石丸   (出十便良方)   治脏寒腹痛。下痢不禁。   成炼钟乳粉硫黄(各半两)阳起石白矾(各一分)上件为细末。煮面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一十丸。粟米饮下。空心食前。   玉粉丹   (出十便良方)   治肠胃虚寒。下痢清谷。或便纯白。肠滑不禁。少气   羸困。全不思食。   伏火硫黄(五两)白龙骨钟乳粉附子白石脂(各二钱半)上件并细研匀。汤浸蒸饼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食前米饮送下五十丸。   治冷痢   用蛏煮食之。于饭后食之佳。与服丹石人相宜。天行病后不可食。切忌。   治腹内冷胀满。   泄痢肠。温中补虚。   (出本草)用孝文韭食之。   治痢色白不消者。为寒下方。   用好小麦面炒。捣筛。煮米粥肉面服。   治冷痢   用沙牛胞胎烧灰。粥饮调下二钱。   治寒积痢。男子小儿妇人皆不同。赤白或清痢如水。不后重者寒也。经云。澄彻   清冷皆属于寒。此为虚寒中有积也。宜附子、巴豆之类下之。见利得愈。空心服。   猪哑酒疗冷痢久不瘥方云。此是脾气不足。暴冷入脾。故舌上生疮。饮食无味   。吃食下还吐。小腹雷鸣。时时心闷。干皮细起。膝胫肉酸痛。两耳不绝声。四肢沉重   。日渐瘦劣。重成气块。及妇人血气冲逆。胸中忧烦。行常无力。四肢不举。丈夫癖   。两肋虚胀变为水气。服之皆效验。此法出于传尸方。   取猪肚一具细切。青蒿叶相和。以无灰酒一大升。微火温之。乘热内猪肚和蒿叶。相共暖使消尽。又取桂心一小两。别捣为末。内酒中。每日平旦空腹取水一盏服之。午时夜间各再一服。甚验。忌热面、油腻等。   治冷滑下痢不禁。虚羸。   用缩砂蜜熬末。以羊子肝薄切。以末逐片糁。瓦上焙干为末。入干姜米饭为丸。日二服五十丸。温水送下。食前。   止冷痢冷气   用艾炒。面裹作馄饨三五枚。以饭压之。良。   治水痢百起   以马蔺子。用六月六日面。熬令黄。各等分为末。空心米饮服。甚效。如无六月六日面。   用常面。或牛骨灰等分亦得。   治冷滑下痢不禁。虚羸方。   用附子炮、干姜、浓朴、陈橘皮、等分为末。饭为丸。日二服四十丸。温水送下。空心服。   卷二百十一 泄痢门   热痢   (附论)凡痢色黄色赤。并热也。甚则下血汁。此由肠虚胃弱。邪热之气乘虚入客于肠间。故其证下痢黄赤。或血杂下。腹间热痛。小便赤涩。身热烦渴。故谓之热痢。   方   牡蛎汤治诸热毒痢下黄汁。及如赤烂豆汁。如赤带状。又如鱼脑。壮热。   牡蛎白头翁当归犀角艾叶甘草桑寄生(锉各半两)升麻黄柏黄连黄芩酸石榴(各三分)上粗捣筛为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温服。